图片展示
分类标题

一次突破心理行业瓶颈的盛会

作者:刘树林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9 15:02
摘要:
        一次盛会,研判出制约心理学行业发展的两大瓶颈;
        七年深耕,创下三个“第一”,搭建两大转化平台。
 
        精英云集,专家会粹,2023年2月19日,由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理事单位成都心予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予心)牵头,召开了“心理行业新商业模式研讨会暨签约仪式”,知名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机构专业人士二百余人共聚一堂,线上线下,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探讨了心理行业的市场现状与前景,达成若干共识。会议气氛热烈,现场座无虚席,嘉宾争相亮相,发言精彩纷呈。最后,专家们找到了制约心理行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并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对策。
 
01.心理行业两大瓶颈——知识向能力转化难、能力向收益转化难
        近年来,我国心理问题增多,危机事件频发,尤其是三年疫情,经济下行,引发了普遍的社会焦虑,表明心理行业市场需求巨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不同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其中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另有数据表明,近三年我国新增焦虑症患者9000万,新增抑郁症患者7000万。
        数据表明,我国心理行业市场需求是巨大的。而市场供给方是怎样的呢?上述蓝皮书报告又给出了另一组数据:我国7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市场大但服务跟不上。自2001年国家劳动部颁发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标准并开始培训考试以来,全国约有150万人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真正上岗的只有3-4万。
         是什么制约150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持证者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从业者呢?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是受两个瓶颈制约:一是知识向能力转化难,二是能力向收益转化难。
 
1.1.知识向能力转化难,难在何处?
        一是考证培训的体系(从教材、大纲到目标)都只停留在心理咨询的入门知识阶段,仅有一些心理咨询的原则、程序和最基础的技能(访谈、聆听、询问、共情等),以及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理论。这些内容尚在知识层面,即使掌握了也难以做咨询。真正做咨询需要的是能力。知识到能力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技术。考证培训传授的只是理论知识而没有技术,而理论如果不细化、具体化为技术,是很难直接干预来访者的。
        二是心理咨询实习难。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保密性极高的特殊疗愈方式,本质上不允许旁听、观摩。这就大大限制了心理咨询的实习。
        三是缺乏督导。心理咨询从业者需要终身督导,而有资格、有能力做督导的人,目前我国还非常少。
 
1.2.能力转化为收益难,难在何处?
        即使有幸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了,大量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也很难把能力转化为收益。其原因有三:
        一是心理咨询一对一的特殊性,制约了广告效益的规模性。即是说,花巨资投入广告,就算广告效果好,咨询师一次也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不具有培训那样一次动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规模效应。受此制约,很多心理机构要么不打广告饿死,要么打广告亏死。心理机构存活少,心理咨询师就业机会少。
        二是心理咨询业务取决于个人的知名度,知名度高的咨询师来访者多,反之亦然。大多数心理咨询师即使耗费多年,也难熬出知名度,所以个人开业只能以惨淡告终。
        三是现有心理机构业务单一且缺乏特色,对从业者容量有限。从了解到的情况看,成都现有的心理机构大多是专业人员开办的。这些专业人员只对心理咨询的专业感兴趣,缺乏经营的兴趣和能力,所以业务单一,要么只做一对一的咨询,要么只做培训,很少有硬件软件一起做的机构。而咨询、团辅、培训、沙龙、政府服务多种业务一起做,且有自己科研成果和课程体系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机构业务单一,容量有限,吸纳心理咨询师就有限。
 
02.七年深耕,创三个“一流”,搭建两个转化平台
        上述两个瓶颈,是困扰业界多年的难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解决两个转化难的最优对策就是借助优质平台。
        经过与会者的激烈讨论,终于达成共识:基于目前中国的现状,突破两个瓶颈,只有搭建或借助优质平台。
        与会专家欣喜地看到,在研究会荣誉会长刘树林带领下,研究会筹设了专家委员会,指导心予心为业界搭建了这样一个优质平台。平台经过七年深耕,已经开创了三个“一流”,搭建了多功能的优质平台,为单打独斗的个体咨询师突破瓶颈,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2.1.矢志不渝,心无旁鹜,专注专业,具一生情怀
        专家们公认,心予心创始人及其团队对心理学界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对市场远景乐观,对业界现状理性,一开始就做好了哪怕亏本三年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理和资金准备,专心专注,绝不被其他行业的暴利所诱惑,绝不被心理学行业暂时的困境所屈服,绝不因亏损半途而废,而是以愚公移山之志,将心理学进行到底,经过七年的执着坚持,终于实现盈利。
         当然,对初心的坚持,并不等于苦哈哈地受罪。因为做心理行业即使没有经济效益,那种拯救婚姻后的满足、转变差生后的成就、解决焦虑后的放松、危机干预后的成功,难道不是一份大爱?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2.2.吸引专家,汇聚精英,广延贤才,建一流团队
        心予心矢志不渝的情怀,七年如一日的坚持,多方拓展的业务,独具优势的经营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和权威人士,组建了一支以国内知名专家为指导、省内知名专家为主力、众多资深咨询师、催眠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力开发师、生涯规划师、EAP执行师、积极心理学传播师为基本班底的专业团队。
         与会专家叹服:这样学术精深、技能全面、功能齐备、结构合理、阵容强大的师资团队,市内少有,省内少有,在乱象丛生的心理学界,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堪称一流。
 
2.3.博采众长,别具特色,自成体系,开一流课程
        别的心理机构还在学习人家教材、照搬硬套他人模式之时,心予心已经在开始研发自己的课程,甩同行好几条街。
        心予心的专家课程,不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夺人眼球的鸡汤、刮人钱包的鸡血、人云亦云的课程、故弄玄虚的话术、司空见惯的套路,而是组建专家团队,集中精力,苦心孤诣,从理论到实践,从普调到个案,博采众家之长,研发了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兼具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

        化知识为能力的课程有:
能量催眠——天地人能量运化
意象对话——意象与象征的治疗
NLP技术——情绪的快速缓解
绘画投射——突破潜意识的防线
沙盘治疗——游戏中的自愈
家庭系统排列——颠覆常识的疗愈
OH卡牌——并非巫术的转化
叙事疗法——谈话间困境灰飞烟灭
自我成长课程——重建幸福自己
        家庭治疗课程:
家庭教育红绿灯——亲子关系量表
家庭治疗的FST技术——家庭结构调整
弗瑞斯特青少年人格课程——未成年人的快乐成长途径
弗瑞斯特家长课程——简单实用的家庭教练
弗瑞斯特教师课程——育人育心的不二法门
 
03.“一平台”解决“两转化”
        目睹了平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历程,了解了平台瞩目的成就,分析了平台经营模式,尤其深入分析了平台的功能和课程体系,专家们心悦诚服,一致认为:以刘树林为指导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心予心筹设的“一个平台”解决了“两大瓶颈”。
        心予心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课程,将知识转化为方法,方法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程序,程序转化为手上、眼里、口中的实践,有效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积七年之功搭建的平台,不仅汇集了一流的专家和一流的课程,还积累了大量的资源。
        心予心初心不改的执着与情怀,专业优秀的团队,超值低价的课程,先进的经营模式,海量的资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选择签约成为平台的合伙人,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变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平台携手同行,去解决社会心理问题,造福更多家庭。
                               2023.2.25

主办单位: 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
电话:028-86617330   传真:028-86617330
地址:成都市双兴大道1号电子科大科技园15栋
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相同影像!
蜀ICP备2022029442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