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易逝,最怕的是耽搁时间在不值得的地方。
李孟潮的文字是难得的一个让人想花时间逐字阅读的内倾直觉型人的文字。李孟潮认为自己的本质是诗人是作家而实际上他被业界称作心理咨询的天才。他的文章透着对心理学、文学、佛学甚至易经八卦的圆融贯通。一个能把多种高深理论玩弄于股掌真正为临床实用服务的人是稀有而慈悲的。
他总结的心理治疗师心态成长的六重境界令人拍案叫绝,玩味无穷。没有深厚的临床心理咨询功底和兼具锐不可当的洞察与领悟是难以总结出来的。
很多时候一次次的翻阅这六重境界,数十年的咨询片段如涓涓溪水不断涌出,我、感受者、观察者、养育者、来访者,各种角色穿梭、变化、浮沉、辉映、重叠。
(注:1、这里的病以及病人只是善巧表达,并没有划分等级高下之分。2、红色字体部分是李老师的原文。)
第一阶段:病我两分。把病人和医生进行二元对立。
在这个阶段,纠结的都是来访者和治疗师两种身份的确立和对立引申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也是初入心理咨询深坑时容易遇见的状态,但也不排除做了很多年临床的人依然在这种状态中停止不前,毕竟心理咨询师在国内开放时门槛太低了,大多数咨询师都没有经历过自我分析和成长这个过程,也即是大多数咨询师本身首先应该是一个来访者。这个阶段心理治疗师思想常常停留在:1、来访者的“病”我一定要把它拎出来并且一定要找一个方法把它给解决了,就像解一道题一样,我要按着老师教的步骤走。2、我也要按照步骤甚至一定的话术把我表现成一个合格的心理治疗师,并且一定要让来访者明白我是有东西的治疗师,我是比来访者强的存在。3、我和来访者之间的边界是不容打破的,或者我和来访者之间的边界是清晰不了的。
第二阶段:病我如一。认识到自己和病人的关系是老病友和新病友促膝谈心的关系。
这个阶段相比第一个阶段,心理治疗师的自恋漏洞有所修复。治疗师能看到来访者身上的“病”自己曾经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获得过并且超越过,只是这个“病”的量有所不同,但从质上讲是一样的。不再把来访者身上的“病”当做一个独立于自己之外的某个要当做靶子的东西,治疗师和来访者能就一个共同的东西进行真正平等的探讨和处理。
第三阶段:病我互换。认识到原来病人是自己的医生,自己是病人的病人。
在此阶段已然包容了第二阶段的心境,并且从内心升起每一个来访者都是来成就自己内在圆融的。就如佛学里讲到的佛在世间成,之所以在世间成,就是在人世间经历无数的过程中一步步将自己心灵的境界提升至极致,没有那些个在你生命中出现的众生,你拿什么来成就自己,你拿什么来锻造自己的心灵。
第四阶段:无病无我。认识到“病人”和“医生”这两个身份认同的空无性。
这一阶段打破了一切概念的设置,打破了“分别心”,真正达到《心经》里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一阶段的咨询师,明了一切都是虚空变化,因缘聚合,无所畏惧,淡定从容,波澜不惊,入万人之地,如入无人之境。
第五阶段:病我任运。体验到“病人”、“医生”身份认同的空无性和明现性两面,并且体验到此两面相互联系转化的所有过程。
当明了“病人”“医生”身份认同的空无性后,并不是就在此止步不前,或者偏执的让所有人相信并接受其“空无性”,如若这样表现,并没有真正理解“空无性”和“明显性”其实是一体二分,这之间的所有转换只为着一个目标——利于咨询的有效进行。熟谙此种过程与境界的咨询师,人格的各个层面都开发得淋漓尽致,并且运用自如,只为利人解脱。正所谓: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
第六阶段:病我融摄。此时咨询师整个身心状态都具有和病人融摄能力,可以自由进出两分、同一、互换、双无、任运等各种心态。其意志如山安住,岿然不动;其情绪如海安住,动静相宜;其感知随境安住,本然吴秀山;其举止明心安住,如刀出鞘,力断污染。
这一阶段是前面五个阶段的量的累积,到达一定程度即产生质变——整个人的身心存在不仅和“病人”,和所有有缘遇见的人,都能自然的去融摄自如,整个人悲智双运,由自性中生发出绝无枯竭的光与力量。此一阶段无法用言语形容,任何语言都不能及其一,任何语言都存在局限。但在需要的时候,又能因境而发,口吐莲花,辩才无碍。
李孟潮在最后加了一句话:
在此六阶段的成长中,除了第六阶段,其他每个阶段咨询师都需要来访者的帮助和治疗。
如果咨询师看了这句话,内心有一种惊慌掠过,那么,从第一阶段好好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