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妮.克莱因是一位出生在维也纳的犹太人,一生致力于丰富和发展弗洛伊德学说,是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她认为:人的认知和情绪都源于婴儿时期母乳的喂养方式。初来人世的婴儿最早接触的事物就是母亲的乳房,乳房关乎婴儿的生死(有奶吃则生无奶吃则死),决定婴儿的情绪。婴儿吃奶时不仅获得了生命得以存在的养料,而且与温暖乳房的接触也给婴儿提供了安全感、亲密感、愉悦感。于是,乳房就成了婴儿的全部世界。但是母亲并非随时都在喂奶,这对于婴儿等于说乳房是不确定的,迫切需要时它不来,不要时它又来了。这时期,对于婴儿来说,母亲不是母亲而是一对乳房。婴儿弄不清为什么乳房有时有,有时没有,只知道有乳房时愉悦没乳房时不愉悦。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追求快乐是儿童奉行的原则。 追求愉悦逃避不愉悦是他们的全部活动。在他们的感觉中,由愉悦和不愉悦感受导致的最直接的结论就是两个乳房一个好一个坏。因为这时期婴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认知能力的发展尚处于感觉阶段,其后更成熟的知觉、表象、思维尚未产生。而感觉对事物的反映是直接的、直观的、没有分析、综合、抽象。初始的感觉对事物的区分只有好坏两种,由之引起的情绪也有只愉悦不愉悦两种。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大脑皮层逐步发育,对事物的反映日趋复杂深入,对乳房的认知开始超越一好一坏、非好即坏的简单认知,逐渐懂得两个乳房都有好有坏,每个乳房都是好坏杂糅的。由此延伸出事物都是复杂的,每个事物都有好有坏、好坏杂糅,一个单纯好或单纯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就是成熟认知的雏型。与此认知对应的情绪也是多种共存、矛盾复杂的。这就是克莱因所说的“矛盾情绪”,也称为“抑郁位阶段”。进一步,儿童不仅渐渐懂得了事物都是复杂的,而且进一步发现内心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矛盾复杂的,有时现实与愿望相符,有时现实与愿望相悖。儿童进一步成长,体验了足够多的现实与愿望的相符(即愿望实现)与相悖(即愿望不能实现),并且逐渐发现自己如何反应愿望不能实现,如何反应愿望才能实现,以及愿望不能实现时如何面对现实才不致太难受。在愿望不能实现时儿童可能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通过主观努力以使实现愿望,一种是调整愿望与现实妥协,前者可能带来负面体验(主观努力了仍然不能实现)后者多会带来正面体验。于是克莱因简略小结说“所有人际之间存在的模糊与复杂妥协的过程是属于成长的一部分。而成长是我们从未完成的,成长可能带给我们一些忧愁,甚至抑郁。” 并非所有婴儿的成长都会从一对乳房各分好坏过渡到一对乳房都有好有坏的认知,有的婴儿会卡在这一环上过不去。他们固执地感到一对乳房就是一个好一个坏,好的乳房给自己带来愉悦,坏的乳房给自己带来不愉悦。他们固执地抗拒不愉悦的感受,他们希望通过消灭坏乳房来消除负面感受而保持正面感受。由此基因出发,长大后的他们拒绝承认事物是复杂的、好坏并存的,形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他们固执地坚持亲近好事物而拒绝排斥坏事物。相应地,他们拒绝与“坏事物”“坏现实”妥协,并将此固执誉为“特立独行”“保持个性”“不同流合污”。同时,他们的情绪情感也简单二分,要么正面要么负面,他们发育不出愉悦与不愉悦杂糅的情绪情感,他们固执地讨厌不愉悦。总之,这种人的认知模式是非黑即白的、情感模式是非正面即负面的、现实应对策略是绝不妥协的。这种人,我不说,大家都知道:偏执型人格。 行文至此,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为什么一些婴儿会卡在一对乳房一好一坏的认知阶段而另一些婴儿不会? 我认为,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婴儿个体的原因,一是母亲喂奶模式的原因。婴儿个体的原因,应是生物学的原因。因为此时婴儿初来世界,后天才能形成的认知模式这时还没有,有的只是婴儿的身体。纯躯体的因素当然要归生物学、医学回答,此不论。母亲喂奶模式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母亲给婴儿喂奶(只限于讨论母乳喂养)状况,可分为时间和伴随情境两个因素。从时间看,又可分为适时喂奶、及时(过度)喂奶和延时喂奶三种。参照依恋理论,我认为:适时喂奶(基本定时、偶尔灵活)喂奶形成安全型依恋,对应婴儿乳房好坏并存统一的感知。因为基本定时保证了婴儿预期的需求,乳房总是在预期出现时出现、给婴儿“好乳房”的感知。偶尔不在预期喂奶时段出现的需求则有时得到满足有时得不到满足,但因为大量预期中的需求得到了及时满足,所以总体上婴儿对乳房的感受是正面的,于是形成“好乳房”的感知。但也不排除预期之外的需求时而满足时而不满足,让婴儿感知到这个“好乳房”有时也“坏”。由于婴儿对乳房的感受总体而言正面大于负面,所以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对应的认知模式是事物复杂、好坏并存,情绪情感反应模式是复杂多元,现实应对策略是进取与妥协并存。 及时喂奶即婴儿一哭就喂,所以对婴儿的实际需要说来其实是过度的。婴儿由我的需求每次都会满足形成我的所有需要都一定会满足,进而我一旦有需求就必须满足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容忍偶尔出现的不及时满足(实际上妈妈无论怎样努力,这种情况也还大量存在的),当偶尔的不满足出现时,婴儿会形成“坏乳房”的感知。由于没有规律,婴儿预期的满足的实现不确定,婴儿心目中的“好乳房”“坏乳房”虽并存但难统一,形成的依恋类型为焦虑型。对应的认知是非黑即白的僵化认知,情绪情感反应是单一模式,现实应对策略是不知妥协。 延时喂奶导致婴儿大多数需求难以满足,形成”坏乳房”的感知,进而形成”回避型依恋”,对应的认知是黑多于白,情绪情感反应模式是负面大于正面,现实应对策略是妥协大于进取。 以上及时喂奶和延时喂奶导致的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从人格看似乎又可以对应口欲期人格。 再从喂奶的伴随情境来看,姑且将母亲喂奶时柔声细语加柔情依偎称为正面情绪伴随,将抱怨愤怒加推搡掐打称为恶劣情绪伴随,将无语言无动作称为冷漠伴随。很明显,恶劣情绪伴随会给“坏乳房”和回避型依恋加分,正面情绪伴随会给“好乳房”和安全型依恋加分,冷漠伴随会给“坏乳房”和焦虑型依恋加分。 关于母亲喂奶与婴儿依恋类型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讨论喂奶时间,对喂奶情境伴随的研究相对少。喂奶时间和伴随情境何者对依恋类型的影响大以及各自影响的比例,目前尚未见到权威的结论。但三种伴随情境对依恋类型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却是清楚的。三种伴随情境又可归为两类,前者归为正面情绪伴随,后两者归为负面情绪伴随。如此,我们将喂奶时间、伴随情境、婴儿认知、人格类型大致对应如下: 喂奶时间 伴随情境 将来认知 依恋类型 人格类型 适时喂奶 正面情绪伴随 复杂统一 安全型 正常 适时喂奶 负面情绪伴随 复杂难统一 焦虑型 分裂? 及时喂奶 正面情绪伴随 非黑即白 焦虑型 口欲期 及时喂奶 负面情绪伴随 黑白并存难统一 焦虑型 口欲期 延时喂奶 正面情绪伴随 黑白并存难统一 焦虑型 口欲期 延时喂奶 负面情绪伴随 黑大于白 回避型 口欲期 参考文献: 1、梅兰妮.克莱因《对儿童的精神研究》 2、《基于成人依恋风格的视角》刘聚红、钟歌、王洋、Todd.Jackson,《心理科学》2015、4,P1213——1217